自上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逐步发展出以“燕屋”技术为核心的燕窝生产技术,在东南亚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燕窝的出产能力。中国目前尚未有多少关于在国内推广“燕屋”技术的报道,但有关于金丝燕及燕窝的相关研究,具有发展“燕屋”技术的可能性,如在万宁县的大洲岛发现有洞穴金丝燕,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等 9 省市山洞还有一些洞穴燕子(如短嘴金丝燕 Collocalia brevirostris),利用唾液、苔藓、自身的羽毛和细草造巢形成“土燕窝”,也被视为珍品,但产量十分有限。
马来西亚燕屋发展过程
金丝燕的燕屋发展大至分3个阶段:
第1阶段是雏形燕屋阶段,上世纪1880年起,在东爪哇,山崖洞穴自然种群的金丝燕飞入附近居民家房屋中筑巢,居民偶然获得金丝燕所产的燕窝。之后居民在山崖洞穴周边盖起房子供金丝燕建巢,由此在这些地域逐渐地发展了这种初级燕屋。
第2阶段(1950—1990年),金丝燕农业技术获得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燕屋进行模拟洞穴环境的改造,吸引更多的金丝燕进住,提高金丝燕产燕窝数量。同时将产燕窝金丝燕的蛋和雏鸟移放到白腹金丝燕的巢穴,实行交叉培养,缩短了金丝燕造巢的时间。通过这一途径,金丝燕的种群数量大大增加。
第3阶段,利用金丝燕的超声信息交流特点,人工模拟金丝燕生活环境,在燕屋播放金丝燕定居、取食、警示、求偶等社会性群居信息交流声音,吸引金丝燕居住。这样在环境适宜、无天敌干扰的环境下,金丝燕的种群数量得以扩大,燕窝产业也迅速发展。
燕屋的类型:
燕屋的种类有林地型、城市民居型和稻田型。建筑上由于环境不同,燕屋的结构略有差异。
林地型一般建设在山地与林地上,是应用最多的类型。包括有混凝土结构的和木质结构,以混凝土结构居多,多为大型建筑;木质结构的多建在山林里,小型结构。
随着燕屋技术的提高,城市的民居建筑物顶层也建立起能够能诱引金丝燕的燕屋,一些学校利用在学校所建的燕屋,采集燕窝出售,为学生解决午餐费用问题。
近年,在稻田发展了稻田燕屋,一方面,稻田中的大量昆虫为金丝燕提供食料,金丝燕可就近取食,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另一方面,金丝燕的稻田取食,又有利于减少同翅目小型害虫(稻飞虱 Delphacidae、稻叶蝉 Cicadellidae)的数量。
三种燕屋都能有效地吸引爪哇金丝燕进入屋内定居、筑巢、繁殖。由于燕屋构造的目的是吸引金丝燕,所以引燕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并没有吸引其他种类的鸟类进入。
燕屋建造的技术参数
为了有效专一地吸引金丝燕,防止其他鸟类进入,燕屋建设的技术参数有如下指标:燕屋建筑结构、环境条件、声音设备、气味信息,燕子和燕屋的安全等。
燕屋内部结构
全部建筑除出入口和通风管道外,全部密闭。大致划分为出口通道、过渡室和巢室。巢室可以多间,各区域以门或窗口连通,可根据地块决定建筑面积大小,一般在60㎡以上。燕屋多用水泥混凝土建造,可以多层,每层高度3米左右,出口通道有屋顶突出型、外墙开口型,开口方向应向采食方向,出口处为防止金丝燕天敌老鼠、蛇等入侵,要求外墙面平滑;中间过渡室是将室外的光线、环境温湿度与巢室的隔离,形成缓冲空间,保证巢室无光,温、湿度适宜;巢室是燕子的筑巢区域,在屋顶,用宽度15~20 cm原木板条(不能涂抹油漆)间出框架(条状或方框状),提供燕子筑巢的支架。室内的墙体一般涂成黑色,增加环境黑暗度。每个室有一个连接室外向下弯曲的通风管。
按燕屋所建区域划分,林地型燕屋是一种在山林里面树下,下层架空的木结构屋子,包括一个过渡室一个巢室,或只有巢室,利用山林的树林来调节光线和温度、湿度。城市民居型燕屋,多以民居顶层或顶层加建而成,要求环境开阔(高出其它建筑或周边无建筑遮挡),内结构与山地混凝土型相同。稻田型燕屋,因为在稻田独立而建,多为水泥混凝土结构,多层(2~4 层),各层内部连通。
环境条件
主要是温度、湿度和光照。巢室的温度保持28℃最为适宜燕子居住,湿度90%左右,光线全暗。一般通过调节湿度来降低温度,湿度调节设备有多种,常见的湿度喷雾设备包括风送式喷雾,喷雾壶,高压式喷雾和超声喷雾。
声音及播放控制
声音系统是决定能否吸引金丝燕的关键,是一个燕屋建设的关键技术。目前市场上有超过2000多种声音系统销售,很多燕屋开发商由于找不到有效的声音系统,导致前期投入失败。声音系统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的需要24h播放,每个巢室一个喇叭。
巢室气味
分为墙体气味和巢框气味,主要为燕粪提取物。对吸引燕子入住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