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逐步发展出以燕屋技术为核心的燕窝生产技术,在东南亚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燕窝的生产能力。中国目前尚未见有关于在国内推广燕屋技术的报道,但有关于金丝燕及燕窝的相关研究,具有发展燕屋技术的可能性,如在万宁县的大洲岛发现有洞穴金丝燕,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等9省市山洞还有一些洞穴燕子(如短嘴金丝燕),利用唾液、苔藓、自身的羽毛和细草造巢形成“土燕窝”,也被视为珍品,但产量十分有限。
马来西亚燕屋发展过程:金丝燕的燕屋发展大至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雏形燕屋阶段,上世纪1880年起,在东爪哇,山崖洞穴自然种群的金丝燕飞入附近居民家房屋中筑巢,居民偶然获得金丝燕所产的燕窝。之后居民在山崖洞穴周边盖起房子供金丝燕建巢,由此在这些地域逐渐地发展了这种初级燕屋。第2阶段(1950—1990年),金丝燕农业技术获得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燕屋进行模拟洞穴环境的改造,吸引更多的金丝燕进住,提高金丝燕产燕窝数量。同时将产燕窝金丝燕的蛋和雏鸟移放到白腹金丝燕的巢穴,实行交叉培养,缩短了金丝燕造巢的时间。通过这一途径,金丝燕的种群数量大大增加。第3阶段,利用金丝燕的超声信息交流特点,人工模拟金丝燕生活环境,在燕屋播放金丝燕定居、取食、警示、求偶等社会性群居信息交流声音,吸引金丝燕居住。这样在环境适宜、无天敌干扰的环境下,金丝燕的种群数量得以扩大,燕窝产业也迅速发展。
稻田型燕屋:近年,在稻田发展了稻田燕屋,一方面,稻田中的大量昆虫为金丝燕提供食料,金丝燕可就近取食,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另一方面,金丝燕的稻田取食,又有利于减少同翅目小型害虫(稻飞虱、稻叶蝉)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