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外文化 马来文化|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的国度

马来文化|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族群的国度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分为马来半岛(西马)和婆罗洲北部(东马)部分,位于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之间,地理位置优越。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即多元民族、多元宗教以及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族群汇聚形成了丰富的风土民情。各民族和谐共处,各族文化相映辉,彼此相互融合形成独特且极富特色的马来西亚文化。

这里一年四季如夏,甚少地震海啸等天灾,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马来人   马来西亚燕屋

马来人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民族,根据马来西亚2018年第二季为止的数据,马来西亚全国人口为3238万5000人,其中马来人占总公民人口的54.66%。

语言文化:马来人的母语是马来语,其词汇大多来自梵文以及外借其他语言的词汇。马来文过去以爪夷文书写,如今以罗马字母书写。由于宗教缘故,马来人一般也会阅读和书写阿拉伯文。

饮食文化:马来人喜好偏辣的食物,也喜欢添加香料和热辣酱料(Sambal)等调味料。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为椰浆饭(Nasi Lemak),其他特色料理还包括沙爹(Satay)、煎蕊(Cendol)等。

服饰文化:马来民族的传统服装有Baju Melayu、Baju Kebaya、Baju Kurung等,而马来妇女因为宗教关系都会戴头巾(Tudung)。另外,马来民族的蜡染技术——峇迪(Batik)亦十分有名。

宗教和节日:马来西亚的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庆祝开斋节、哈芝节等节日。

艺术:音乐多以敲击乐器为主,例如:Kompang,以及些许的吹奏乐器。马来人还盛传着一个独特的武术体系,称为马来武术。在半岛东海岸亦非常流行着皮影戏,其玩偶道具由水牛皮制作,于幕后在灯光的照耀下配合着音乐进行表演。

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中国人后裔。马来西亚华人长久以来不断传承中华文化,使马来西亚成为除中国以外中华文化体系保存得最完善的地区,也为马来西亚文化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

语言文化:由于祖籍来自华南地区,因此除了汉语,大马华人还会说其他汉语方言,如:客家话、福建话、广东话、潮州话等。

饮食文化:马来西亚华人的饮食以中餐为主,马来西亚中餐的菜系较接近于中国闽粤菜。大马华人的特色美食有:云吞面、炒粿条、酿豆腐、擂茶、烤面包、海南咖啡、凤梨酥等。

艺术:大马华人和中国有着相似的艺术体系,又参杂着一些本土文化的元素。例如,舞狮、二十四节令鼓、中乐等。建筑方面,寺庙、宗祠等建筑物大多仿照中国古代建筑。音乐方面亦拥有具标志性的乐曲,例如:阿牛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马来西亚华人民间还有着一些古老的艺术与技艺,有待我们细心体会与发掘。

服饰文化:华人的传统服装有旗袍、中山装,多在重大节日如新年时才穿。

节日:大马华人也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华人根据不同的籍贯、姓氏或者职业,组成了不同的会馆、宗祠和工会,加强了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团结性。
印度人

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主要是南印度的淡米尔人。19世纪发生了来自印度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由英国人引进修筑铁路以及从事橡胶业。此后,他们的子孙也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

语言文化:马来西亚大部分印度人为淡米尔人,沟通上常使用淡米尔语或英语。而非淡米尔人的印度人则会以Telugu语或其他语言进行交谈。

饮食文化:印度人喜爱甜、偏油且量多的饮食,例如:印度煎饼(Roti Canai)、黄姜饭、咖喱。其他特色小吃包括姆鲁古(Muruku)、拉茶(Teh tarik)等等。

服饰文化:女生的服饰肯定少不了纱丽(Sari),纱丽的布料一般由上好的丝绸制成,上面有美丽精致的刺绣。通常围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将末端下摆披搭在左肩或右肩。至于男生,传统服装分别有Sherwani, Lungi以及Dhoti等。

宗教和节日:印度人多为兴都教徒,主要节日有屠妖节(或称“光明节”)以及大宝森节,均为宗教性质的节日。

艺术:屠妖节时,印度人会用彩米来堆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名叫Rangoli,旁边放上油灯(Diyas),寓意着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印度人也盛行海娜(Henna)绘画,海娜类似纹身,但为暂时性的,常见于印度婚礼上,通常都是画在女性手部。


 19世纪的海峡殖民地,与大批中国出生而新移入的华侨相对,存在着另一个华侨群体,叫“海峡侨生”(Peranakan)或“海峡华人”,也叫“峇峇”,是指在海峡殖民地土生土长的华侨。

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之间开始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国和缅甸一带的中国明代、清代移民后裔,是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 Nyonya,其中男性称为Baba “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

仄迪人

仄迪人(Chetti或Chitty)是15-16世纪时期来自南印度的淡米尔商人与当地马来女子通婚所生育的后代。仄迪的文化认同倾向于马来文化,但宗教上倾向于兴都教,也受到了道教和伊斯兰教信仰的影响,所庆祝的节日也与印度人差不多一样,唯不庆祝大宝森节。但由于时代趋势所迫,仄迪文化已经渐渐被同化并正在消失中。仄迪人不谙淡米尔语,所使用的语言是马来语并外借一些淡米尔语夹杂而成。

伊班族

伊班人是达雅族的一个分支。在英殖民以前,此族盛行猎头文化,但在英殖民时期便渐渐消失。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且经常迁移,因此居住在木制的长屋里,长屋最长可达百米以上。伊班人在音乐、舞蹈和手工上都是能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雄舞(Ngajat)。伊班人热情好客,每逢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请来宾喝米酒。

卡达山-杜顺人

在沙巴州,则以卡达山-杜顺人最具代表性。其中卡达山人居住在平原、三角洲等处,而杜顺人则居住在内地比较多山和丘陵的地方。他们庆祝丰收节(Pesta Kaamatan)。大多数卡达山-杜顺人已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他们经常吃竹笋、沙莪米和淡水鱼。在艺术方面,卡达山人最有名的舞蹈叫苏马昭舞,是一种模仿美丽鸟儿飞翔的模样的舞蹈。

多元民族共存的美丽国家,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友爱互助,和谐相处。多元的文化如同夜空中璀璨闪耀的繁星,点亮了马来西亚的天空。

  • 0
  • 2020-11-16 17:03:42
  • 人浏览